——如果是某个县的官员联合起来,那刘荣大概率会派军队‘镇压叛乱’;
若是某个郡都梗着脖子,那刘荣则大概率会‘只诛首恶’,然后将其他官员挨个调离原位,然后慢慢收拾。
可若是全天下的官僚,都在朝堂的带领下一致反对某一决策,那刘荣就只能打消念头,以免整个国家的政府停摆,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‘国将不国’。
好比此番,刘荣打算动一动朝堂中央的三公九卿制;
结果某些自命不凡的蠢货,就不知死活的跳了出来,谋划着要搞‘联袂进谏’之类的闹剧,迫使刘荣退让。
刘荣该怎么办?
如果是在后世,那刘荣肯定会吼出一句:这官儿,你还干不干了?
能干干,不干滚!
你不干,有的是人干!
但如今汉室的状况,却是隐隐有些反过来了的。
是官僚群体对天子说:这皇帝,你还能不能干?
你不干,有的是姓刘的干!
从客观条件,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,刘荣最好的选择,其实是再行斟酌。
哪怕最终不做退让,也至少要象征性的安抚一下那些自命不凡,但也确实具备不可替代性的蠢货。
但在这两个选择之间,刘荣,突然想到了第三种极为有趣的选择……
“谒者仆射何在?”
刘荣沉声一语,故太子舍人,现任谒者仆射汲黯当即走入殿内,对刘荣默然一拱手。
便见刘荣似笑非笑的点点头,旋即目光灼灼的望向殿门外。
“拟诏。”
“——朕尝闻: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,百口之乡必得良才。”
“然今天下,士子或隐于山林而不显,或藏身市井而不仕;”
“国朝苦无能臣干吏,学士苦无报国之门——饥者不知食之所在,食贩不知客于何处。”
“此非大谬吁?”
…
“自朕曾祖高皇帝筚路蓝缕,立汉国祚,而来足近一甲子。”
“然天下能人异士,或受征辟而不应、应而辞,或受察举而不仕、仕而走。”
“孝廉、力田,又贤良方正等,岁不过一二,然天下官、吏之缺数以万千计。”
“非独朕一人——凡汉之君,皆苦无可用之人久也。”
“今,朕欲使天下有识之士、有志之才,皆得报国之良机。”
“乃昭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