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出身贫寒,自幼便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,然而却因为出身问题,一直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现在,这个科举考试的出现,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
“当然是真的!”
荀彧微笑着点头,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肯定:
“诸位应该都知道,自桓灵二帝后,我大汉缺官现象严重,先帝宠信宦官,卖官鬻爵,为官之路坎坷难行,天下学子饱受其苦,无法一展所长。”
“大将军对此事痛心疾首,故而方决定改革官制,以除旧疾。”
“未来的新的官制中,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,都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进行治理。”
“故而,大将军已经决定,在公主登基大典之后,便立即推行科举考试。”
“其不问出身与门第,唯才是举,无论你是寒门子弟,还是世家之后,只要才学出众,皆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,为国效力。”
“而且,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,大将军还特意设立了各级奖学金制度,对于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学子,尤其是寒门子弟们,将给予丰厚的奖励和优厚的待遇。”
“同时,对于那些家境贫寒,无力承担考试费用的学子,朝廷还将提供各种帮助,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参加考试,不负一生所学!”
荀彧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,照亮了学子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。
他们没想到,这位大将军不仅提出了如此开明的科举制度,还考虑得如此周到,连他们这些贫寒学子的难处都想到了。
这是一介武夫能有的想法吗?
这怎么可能?
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!
在荀彧的发言后,皇宫门前一下子炸开了锅。
学子们兴奋地议论纷纷,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,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。
有那脑子活络之人已经挤到了前排,拼命的挥手询问具体的考试事宜。
对此,荀彧自然是求之不得,再次让禁军将士们高呼肃静后耐心的大声解释起来:
“科举在全国范围举行,三年一考,共分乡试、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,依次晋级,之前讲过不再赘述。”
“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,此次新帝登基,举办的首届乃是恩科是也。”
“恩科?这是什么意思?”
学子们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疑惑,纷纷看向荀彧,等待他的解释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