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府大举涉足造纸行业,还是邵勋下的命令,直接原因便是雕版印刷带来的知识普及需求一一简读太不方便了,还没法印刷,只能抄录,效率极低、成本极高,注定要被新事物取代。
邵勋又掌起两本新书,随意翻看了下。
第一本是《千字文》,他二三十年前拿出来教导武学生的,基本已是诸武学启蒙教材之一,士族私学也多有抄录使用的。
第二本是他亲自取的名字,就叫《洛生咏》。
看到这本书时,他说道:「此书由太常、鸿胪诸官寺合力编纂,乃国朝正韵,就排在《风土病》后,第二批刊印。」
「是。」
邵勋背着手走了两步,又道:「我闻建邺有‘洛生咏」,又有‘吴越调」,
两不相通,实在不成样。从今往后,大梁以《洛生咏》为正韵,通行天下。」
建邮说洛阳话的当然是南渡土人了。哪怕他不是洛阳人,甚至来自遥远的幽州,多多少少读过韵书,写过诗赋、文,对洛阳腔调是有了解的一一不通韵,
就写不好这些东西。
至于江东豪族,他们说吴语,也就是邵勋说的「吴越调」。
其实他们真不懂洛阳话吗?显然不是。只不过平时不说罢了。
这中间可能还混杂着一些地域因素乃至骄傲自尊。就像王导是北人,有吃奶酪的习惯,陆玩吃了就很不适应,生病了,回信时还说差点成了北方的鬼。风俗不同,语言不同,加上长期分裂导致的对抗情绪,江南土人故意不说洛阳话就很正常了。
邵勋推出的这本韵书并非自创,而是遣人收集民间私人零散的、不成系统的韵书,加以整理,再刊印成册。
此书一出,便是标准,以后就是大梁朝官方读音一一老实说,民间私人的韵书还是有些微差别的,韵书教材不同,读音就有偏差,现在算是统一了。
「《洛生咏》印完之后,太学、国子学、诸州郡县,都要发到。」邵勋又说道:「优先发往并、幽、雍、秦、凉五州,其次乃徐、荆、梁三州。」
「遵命。」邵璋应道。
说话之时,心中暗暗叫苦。他又要被束缚在这个位置上很久了,短时间内怕是无由离开。
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为了洛阳、汴梁、长安、太原、邺城五地书局筹办之事,他几乎跑断了腿,大部分时候都在外边,为此都没着家几天,累得够呛。
现在算是可以多留在洛阳一段时日了,但还脱不开这些琐碎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