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开支的。
所以700:1虽然的确能卖掉,却要废不少功夫,要一家家的问,运气好才能出手,而且还有不少讨价还价的。
如果领地里这些人不满意收购价的下降,让他们去市场撞撞壁也好,市场上可不只是收币的,骗子可也是不少的。只有吃亏了,才会更念着云枭寒的好。
想要卖好,首先也得要人知道你好在哪里才行。
现实里经常会见到一些情商不高的人做出一些不怎么聪明的事情,他们会经常对自己的朋友付出一些小恩小惠,朋友每次问起来,他们就会回答没什么,举手之劳,结果时间长了,朋友就真的习以为常了,觉得他们的这种付出是理所应当的,却从没考虑到,任何一项付出,付出的时间一长都会积累的很多,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是经济利益,更多的还有精力和情感上的付出。
举个例子,A和B是好友,A经济比较宽裕,每天和B一起吃饭,都是A付钱,这一请就是3年,但有一天B遇到经济上的困难,需要借一笔大款子,A手头上没有那么多的钱,只能拿出这笔款子的1/5,结果B觉得A舍不得借钱给他,1/5的款子都不要,就去找平时关系一般的C借钱去了。
C一下拿出了这笔大款子,B于是对他感恩戴德,渡过困难并把钱还上后还把这事挂在嘴上多年,说C才是最值得交的朋友,而实际上呢,A三年请B吃饭所花的钱,最起码是C拿出的这笔款子的3倍。
这里不讨论对错,也不去说A有多冤枉,你也不能说B不懂的感恩,因为他知道感C的恩。
B的这种变化,其中有本来不抱期待,却惊喜获得帮助的情感加成,也有求助失败后,B对A、C两人对比效应。但这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,更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的认知障碍,他们不能准确的量化他人对自己的付出。因此作为付出方,付出方必须让受益方明白,你到底付出了什么。
看起来有点过分现实和市侩,但这才是维护情感的有效手段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清楚认知的。事实上,在我们的生活中,最好的例子无非是与直系亲属的亲情,有多少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?是的,在中国,大多数父母不需要孩子的回馈,但那不意味着孩子不需要回馈,也不需要知道父母付出了多少。
为什么有些人成家有了孩子后突然就懂事了,知道孝敬父母了?那是因为他们重新经历一遍自己父母所经历的,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父母对他们付出。
所以“市好”不是一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