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什么仗?
当年努尔哈赤刚刚崛起,万历皇帝派兵征讨,萨尔浒一战的结局不就是如此么?如此大战不信武将,反而用文官作为三军统帅,而当时统帅大军的是杨镐,杨镐此人虽是兵部侍郎,也曾经历过朝鲜战争算得上朝中“知兵”之臣,可他在军事的能力却只是普通而已,而且杨镐性格骄横自大,根本看不起努尔哈赤,去了辽东后自以为是,作战指挥一塌糊涂,还不注意保密,导致军队还没开拔他的作战计划就被努尔哈赤知道的一清二楚。
在这种情况下,杨镐率领的军队不败还有天理?而杨镐之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官领兵作战的缘故。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正是如此,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这才导致了大明在辽东的主要军力损失惨重,从而使得努尔哈赤的后金就此崛起。
之前说过,文官领军是未来的趋势,可这所谓的文官领军指的仅仅只是文官治军和掌控军队的部分实权,而不是让文官去带兵去打仗。这是完全两个概念,一旦所有军权全部归于文官掌控,就连战场指挥权也落到文官手里的话,那么这对国家绝对不是好事,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在后世所谓的文官领军主要负责对军队从最高层的掌控,再包括后勤、军械、基建各方面。此外文官还负责控制对战争的发动与否,作为决定战争是否要打还是不打的大方向政策等等。
而在这些情况之外,实际战争指挥依旧是以武将来负责的,其中就包括总参议府(总参谋部)和各级将领。也就是说文官决定打还是不打,武将负责如何作战,这才是真正的文官领军。
这种情况直到朱慎锥入京后才有改变,也正是因为这个改变朱慎锥才能一方面在长城抵御住外敌侵犯,另一方面用国内的军队围剿流寇,最终解决了近十年的流寇之患。
但这还远远不够,提升武将政治地位迫在眉睫,如果现在不做这件事,恐怕过个十年或者数十年,随着朱慎锥的逐渐年迈老去,或者新帝登基后,文贵武贱的情况依旧会继续出现,而到那时候如果再没朱慎锥这样的强势人物出现,大明不可避免地会继续滑下深渊,最终覆灭。
政治的关键在于平衡,治国和治军也是如此。让王晋武入内阁的主要原因就是这,只有未来内阁成员中必须有军方的代表,能够在内阁和朝堂有一席之地,那么这种情况才会彻底扭转,并成为制度延续下去。
王晋武默默想了片刻,正色对朱慎锥道:“臣明白了,既然陛下让臣入阁,那么臣就入阁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