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旧大部分人日子仅过的去,而且一旦遇到天灾人祸,老百姓想活下去很是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因为矿山的开采能让这些百姓在那边靠卖力气赚得一份收入,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求之不得,一旦矿山关闭了,他们的收入就断绝了,这对他们不是什么好事。
张锡钧告诉朱慎锥,在调查过程中就发现了类似的许多情况,就连楼老二的家乡父老也倾向于开矿的矿主们。这些老百姓心里可没什么朝廷,更没什么国家大义,他们关注的仅仅只是自己的生存情况,他到了浙江后私下和楼老二见了一面,楼老二对此也表示无奈,因为他也试探过乡亲们,可乡亲们的反应却护着这些矿主,根本没人愿意出来当证人更不用说指正那些矿主了。
楼老二也不敢逼迫,只是试探一番察觉不对劲后就没继续,因为他担心一旦逼急了,表示出真实意图甚至有人会主动跑到矿主那边告发,如此一来就弄巧成拙了。
怪不得当年万历时期这些文官、士绅能够挑动地方,让那些百姓们和朝廷作对,闹出暴动甚至杀官(矿监、税监)的举动来,原因就是如此。
这些老百姓的想法很是朴实,在他们看来如果矿山关闭,自己就少了收入来源,而没有这些收入自己就活不下去了,既然你们不让我们活,那么还能忍么?而且义乌这个地方本就民风彪悍,一旦事大了,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就能召集一大片,到时候闹不好出动军队都难以镇压。
江南是赋税之地,绝对不能乱,一旦江南乱了大明几十年的元气都恢复不过,况且辽东的皇太极还在虎视眈眈呢。
虽然这些都是坏消息,但也并非没有半点好消息,这一次张锡钧送来的密折中就提及了一件好消息,那就是他终于想办法把魏国公府给拉拢了过来。
张锡钧一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拜访魏国公徐弘基,其目的就是把这个坐镇南京的大明顶级勋贵拉到自己这边来。
魏国公虽早就脱离大明核心了,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魏国公依旧是大明顶级勋贵,而且魏国公自大明朝廷从南京搬到北京行在,之后又定北京为京师,南京成为了留都所在,魏国公府就留在了南京,以南京守备的名义替朝廷看管江南。
两百多年下来,魏国公一脉都居住在南京,而历代魏国公中担任南京守备者有好几人,现在的魏国公徐弘基就是南京守备,他这个职务虽然不高,可极其重要,而且魏国公除了是南京守备外还有节制南京诸卫的权利,哪怕这个权利从来没有真正动用过,但职权依在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