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读书的时候,是一天都不会休息,忙忙碌碌已经十五年。
朱翊钧的车驾抵达了北大营的时候,意外的看到了张居正、王崇古、王国光和沈鲤,四位阁臣已经在武英楼门前等着了。
皇帝避而不见,但皇帝每天都要到北大营,四位阁臣在内阁一合计,决定到武英楼来堵门了!
皇帝你哪里逃!
“参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。”张居正带着阁臣见礼。
“免礼。”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:“外面太阳大,进阁里说吧。”
朱翊钧和阁臣们深入交流了关于吏举法这个政令的细节,吏举法是张居正对王谦建议的改良,给吏员开个通天之路的契机,进入大学堂委培后,仍然上上评,可以获得特此恩科进士和官身。
整体而言,就是用吏员对抗官员的反对意见,这个过程会很漫长。
“陛下,这就是臣的办法了,臣仍然认为,吏举法,乃是万历维新深入的关键,和还田令并重的国之大策长策,必须要慎重再慎重的推行,不容有失,不容失败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成。”张居正再次阐述了自己的立场。
官吏是朝廷的实体,是条条框框本身。
变法不治吏等于没有变法,不治吏,什么政策都能给你执行歪了,中枢的政令,本身就很容易在变法的过程变成一张废纸,再不治吏,变法注定失败。
王安石变法和范仲淹变法,失败就失败在没有治吏。
所以,吏举法,和还田令一样的重要。
“兹事体大,从朝廷,从户部,从皇家理工学院开始,不断积累经验。”王国光面色凝重的说道:“陛下,还田,历朝历代开辟之时,都会去做。”
“可是这吏举法,开天辟地的头一次,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了,每一步都要慎重和小心。”
沈鲤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元辅的官场推恩令,小步快走,比理工学院院生单打独斗要强得多。”
“只给院生特赐恩科进士,他们形影孤单,很容易被孤立,而且很容易被同化,但吏员出身的官员多了,自然就不是形影孤单了。”
“王次辅的意见呢?”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。
王崇古立刻说道:“臣绝对支持吏举法,马上就做,立刻就做,臣斗胆,请陛下开文华殿底册金帐,把今年户部吏员考成填名,明天就入学理工学院会计科。”
“陛下,臣以前在东南平倭,在西北跟俺答汗杀的难解难分,这兵法有云: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