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淮阴侯、兵仙。
还有太宗皇帝元年,济南大儒伏生,举太常掌故晁错为《尚书》博士;
之后数年,中郎将袁盎,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……
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,最终的官方身份,都是‘举贤良方正’。
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,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,其实就不难看出: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,质量那都没说的。
不说是国士之才,也起码是能臣干吏,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。
但遗憾的是,和征辟制‘征’来,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,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,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。
甚至即便是这些人,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,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,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。
——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,那是亲兄弟的感情!
且无论举荐与否,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,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;
萧何举荐韩信,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、韩信不会出问题,且即便出问题,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,才最终成行。
之后的晁错、张释之,那就更明显了。
晁错被伏生保举,那是以《尚书》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,同晁错进行的交易。
袁盎保举张释之,就更是袁盎的交际花属性泛滥,见谁都想拉一把,和谁都想做个朋友……
从以上种种——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,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、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,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,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。
以至于有一段时间,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,下达过‘察举’指标!
类似于:多少多少石以上,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,否则,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——‘最’降为‘乙’,乙降为‘殿’,殿直接下狱……
这显然是不行的。
刘荣很清楚: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,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——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,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。
这还是在后世。
在封建时代,即便难度更大、人才更稀缺,也至少要做到每年,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。
每年百分之二,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,已经很低很低了。
再低,那就是像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