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击部队的先锋,13师团2天时间先后攻陷南翔、浏河、嘉定、太仓等重镇,可说是摧城拔寨所向披靡,早就视华夏军队为无物。
所以在攻克太仓后,日军根本不做任何休整,其步兵第103旅团旅团长山田梅二少将就命令步兵第104联队向昆山进发,而且要在11月3日这天就要拿下昆山,进军到常熟城下。
这里就可以看出,鬼子13师团的上下都普遍认为华夏军队已经全面溃败,好似只要将部队开到城下就能长驱直入,根本不虑会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。
所以鬼子103旅团并没有等师团直属的炮兵联队上来支援,就以一个联队不到四千人的部队向拥有一个军3万余人的昆山开来。
而此时的第七军在侦得敌情后,并没有采用固守城市的被动防御策略。而是以一个师守卫县城,另外两个师则是出城迎战。
白上将在给第七军面授机宜的时候就专门交代,要扬长避短,避免跟拥有火炮飞机优势的日军打消耗战,而是尽量发挥第七军的优势,跟小鬼子来个短兵相接的混战和绞杀战。
要知道,第7军将士全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,地域家乡的观念非常重。在外作战非常抱团齐心,人人都有不怕死的精神和狠劲。加上桂系的几个大佬也都是具备很高军事素质的人,在基层训练和战术上有其独到的地方。
所以第7军基层官兵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很高,作风顽强而坚韧,轻易不投降,不溃散,经得起反复的拉锯战和消耗战。
特别是,这支部队不惜牺牲连续突击冲锋的能力很强,哪怕牺牲再大,也百折不回。
后世曾经有人说过,如果给第7军与日军同等的武器装备,第7军完全能与日军一个师团相抗衡而不落下风。
1926年,第7军在北伐中担任主攻任务,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,第七军前赴后继连续发起不间断进攻,成功攻克武昌,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
第7军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之战中表现尤为突出,与叶挺独立团配合,正面连续突击,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吴佩孚的十几万主力,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不屈的精神,从而获得了“钢军”称号。
而在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中,不熟知敌情和地利的第7军,在校长错误的指挥下,竟然对着有坚固碉堡和优势火力的日军发起了正面突击。
可刚一交火,拥有海空优势的日军就给这些广西子弟兵上了一堂现代战争的课程。
地面是各种大口径重炮组成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