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并且还能够提高铁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。
这两项技术一直是卡着国产合成氨技术的脖颈技术。
李爱国本来想把成熟的合成氨技术拿出来,但是仔细一想,却发现了不妥的地方。
成套的合成氨技术太过复杂,不但涉及技术方面的要求,还需要工程、化工工艺.等基础学科的参与。
一座大型合成氨工厂至少需要数万各个学科的技术人员共同参加。
李爱国一个人,混身是铁能打几根钉!
在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。
另外,后世的技术在这年月受限于基础条件,并不一定行得通。
所以李爱国便想到了掺沙子的做法。
只不过他掺入的是金子而已。
只要微尺度传热学问题解决了,再想办法搞点新技术,国内的化工人自然能循序渐进,总归能走出一条属于咱们自己的合成氨道路。
没想到现在蹦出了一个田先生。
李爱国颇有兴致的问道:“田先生是哪个研究所的?全名是什么?”
王庆典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些犹豫,沉默了片刻,吐出了一个名字:“加州大学热物理学实验室的田长霖教授。”
“他跟我是同学,当年在小美家的时候,田先生就已经开始研究辐射和对流问题了。”
李爱国沉默了。
小美家在后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,跟世界各地动乱,优秀的人才都跑到了他家里有很大的关系。
王庆典似乎觉得这个话题过于沉重,没有再继续下去。
他拿着那篇文章说道:“李司机,这理论虽然没有实际的论证,思路上确实是可行的,特别是我总感觉到它跟合成氨中的催化问题有关系。”
你的感觉一点没有问题.继续坚持这种感觉。
“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俗的见解,您要是有时间,可以多指点指点。”李爱国道。
王庆典笑道:“应该是共同学习,共同进步才对。小友,来,喝点茶水,咱们好好讨论下。”
王庆典用酒精灯煮了两盏茶水,两人喝着茶水,就《微尺度传热理论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李爱国虽有后世的理论,却知之然,不知所以然。
王庆典作为研究合成氨的老前辈,拥有多年的实操经验,却苦于没有敲门砖。
两人的思路相互结合,迸发出一路火花带闪电。
一直到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