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所学校最少有一千四五百位学生。
而这些年过去后,生育率下降,学生越来越少,而且很多家里有条件的人,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了。
“如今我们这所中学,每个年级只有十多位学生,有些年级的学生连十位都没有,整个学校近两百个。”鲁校长说道,“我想问问,这样一所中学,投资两千万,您觉得划算吗?”
“平分下来,花在每个孩子身上十万块!我觉得对于一所乡镇中学来说,如此举动属实有些不宜。”
鲁校长说出了很多乡镇中学的真实情况。
这也是高远所担心的。
偏僻乡镇中学的学生越来越少,以后还会更少。
如此一来,这么多的投资就打了水漂。
两个亿对于高远来说不算多,但也不意味着可以随随便便扔了。
“这几天的考察,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,乡镇老师大多不想待在这里,他们的教学有些浮躁。”高远说道,“都想往城里调动,有关系的找关系,没关系的参加城里的考试。”
“能静下心来好好教书育人的老师,越来越少了。”
“其实也别说那些老师了,就连我也曾动过很多次念头,想要往城里调动。我在城里买了房,我媳妇带着娃在城里上学,只有周六周日的时候,我才能回到城里。有时候忙了,半个月都回去不了一次。我也想调到城里面,天天陪着孩子和媳妇,哪怕降职让我当城区中学的副校长,我都觉得无所谓。”
这是乡镇中学的目前遇到的最大的两个问题。
学生越来越少,老师越来越不用心。
这样下去,山区孩子的未来越来越令人堪忧。
面对这么多的问题,很难思考出一个万全之策。
“我有个想法,与其让乡镇中学将资金分散,不如集重金打造三到四所中学。这三四所中学分布在县城的四个方向,将两三个乡镇中学的孩子汇聚在一处中学。”
“那些孩子距离学校比较远,我们采取寄宿制,等到放假了,用专车将这些孩子送到家。”
“还要提高老师的待遇,让他们能安心待在学校里教书育人。”
面对这些问题,鲁校长积极给出建议。
“你的想法不错,但这种想法还是治标不治本。”高远叹了口气。
没来到山区之前,他也没想到山区教育竟然有如此大的弊端。
“但眼下,也确实没有太好的方法了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