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代服役的弹道导弹,即便以三十年后的眼光来看仍然完全不显落后,如果考综合虑精度和投射能力等因素,甚至可以算是遥遥领先。
如今美国人搞新型号的能力已经在逐步丧失,如果真让他们回过头去搞考古式科研,反而会带来不少新的麻烦。
尤其对于核能力本就处于弱势的华夏来说,在核平衡的态势交换中,老迈不堪的民兵3所带来的威胁显然更小。
至于诸如“哨兵”之类的新型弹道导弹,更是连看都不用看一眼。
至少在可见未来内都白扯。
对于这个结论,刑牧春则显得比较意外:
“我倒是觉得,核威慑这种事情,只要弹头数量足够,就算载具的发射成功率低一点问题也不会太大……再说美国核力量的主体还是潜射的三叉戟D5,这东西目前来看还是独一档的强度,而且也还在生产,远没到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。”
核政策与核平衡,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属于没有定论的事情。
尤其在核弹头数量大幅缩减、又无法进行物理试爆的后冷战时代,更是属于全新的研究内容。
因此,常浩南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下去。
而是突然话锋一转,引出了另外一个刚刚想到的话题:
“老刑,这个项目结束之后,你下一步准备做什么?”
这个看似有些没来由的突兀转折让刑牧春一愣:
“这我还真没想过……”
在他从火箭副总师转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时候,实际已经做好了干完这票就退休的打算,甚至还担心过能不能活着看到成果落地的那一天。
但实际情况是进度突飞猛进,按照现在的进度,干完这票不仅不用退休,甚至还有机会由副转正,亲自承担一个项目。
唯一的问题是,在以往的体系当中,总师在做完一个标志性项目之后往往会退居二线,这样副总师就可以接手同一路线上的后续研发工作。
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,都顺理成章。
然而常浩南这位总师比他年轻二十多岁,单靠熬时间肯定是不可能把这位给熬走的。
并且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情况也非常特殊。
刑牧春身为副总师主要负责总体研发,常浩南的主要精力反倒是放在乘波体布局的研究上面。
和多数项目的分工完全相反。
就导致他很难在没有常浩南的情况下单独接手后续工作。
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