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,白起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。
然而秦国首先派出去抵御韩国和魏国联军的,并不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白起,而是“右庶长”向寿。
向寿,生卒年不详,只知他是宣太后的外甥,但是因为从小和昭襄王一起,对于昭襄王忠心耿耿,成为了昭襄王的心腹人物。秦昭襄王不管此次敌军实力强弱,都不会再次派遣白起前去迎敌。因为一旦白起胜利,则代表着昭襄王的失败,白起毕竟是魏冉的势力。为了挽回自己的颓势,秦昭襄王决定,让向寿去教训一下韩国和魏国,也让宣太后等人知道他并不软弱。
秦昭襄王的这点伎俩,宣太后和魏冉自然再也明白不过。因此,等到秦昭襄王言及要向寿为将出战之时,魏冉和宣太后都不同意。姑且不论向寿会借机夺取兵权,单以其实力而言,孰胜孰负实在是难以预料。
眼看宣太后和魏冉都给自己施压,朝中大臣也都偏向于宣太后的选择,认为向寿缺乏经验,很可能是个纸上谈兵之人。昭襄王突然觉得,自己此时和秦国的这两大势力较劲,并不明智。一者自己羽翼未丰;二者秦国刚刚从内乱中走出,需要休养生息;三者,东方列国对于秦国,也存有浑水摸鱼之心。此时的秦国,只能一致对外。再次转念一想,其实派遣白起前去,也不一定就是坏事。一方面,秦国此次能够出战的兵力,最多不过10万。因为其余大部分兵力,都去了蜀中,还有一部分要镇守秦国的国土;另一方面,白起即使侥幸胜利,对于秦国而言,也未尝不是一场好事。白起声名鹊起自不用说,但宣太后终归不是秦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,到时候再拉拢白起,也未尝没有可能。
于是白起再一次踏上了征程。
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,白起在接到了出兵的命令后,对于双方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对比:
首先,在军力方面,秦国和韩魏联军的实力对比悬殊,秦军最终只征得10万兵力,而且许多还是老弱病残,非秦国的精锐力量;而反观魏韩联军,兵力数量达24万,可谓来势汹汹。韩国和魏国的兵力除了都是参加了垂沙之役的主力部队之外,还各具特色。其中,韩国之“材士”,全都是弓弩步兵。当时对于韩国的军队主力,《史记》中论述说“强弓劲弩皆在韩出”,“天下之宝剑韩为众”,“超足而射,百发不暇止,远者达胸,近者掩心”。所以韩国军队在远攻城池之时,会有很大的优势。另一方,魏国军队也不是易与之辈,魏之“武卒”,个个耐力惊人,虽然全部都是身披重甲的重步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