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,秦国和韩国在短时间内,都难以结成联盟。
由此而观之,历史上所谓赵括“纸上谈兵”,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。
反观赵奢,能够成名,不仅依靠其审时度势,料敌后动的军事才能,还依赖于其身经百战、九死一生的经验,他虽然在战略制定上,比之赵括要略逊一筹。但论及对战争本身残酷与艰难、认识与认知、体会和体验,则非赵括能及了。前面就提到,赵奢其人,只要遇到赵王的赏赐,从来不藏私,而是直接散尽财产,给自己的部署和士兵,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,军中与其亲密者,不下百八十人,肯为其效死力者,不下五六十人。但并不能就此认为,赵奢为将,便是一味地关爱士兵、收揽人心。赵奢治军,素以军纪如山、铁面无私而闻名。这一点,从他在阏与一战中,下令不许人擅自谏言,一人犯禁被诛杀就能够很好地体现。此外,赵奢还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,如许历触犯军纪,向赵奢进言,最终不仅免于责罚,还得到重用。这些,都是赵奢之子赵括万难企及的。
由此似乎已经决定,赵奢与赵括的最终结局。
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胜利,从小学习兵法、善于谈论兵事的赵括,从此便生出了傲慢之心,认为天下虽大,能够在军事上赶超他者,实在是很难找出来。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,赵奢对此也渐渐瞧出来一些端倪。虽然赵奢认为儿子空有满腹的军事理论,却没有任何实战经验,但是一旦和他论起军事时,赵奢便会被其子赵括的高谈阔论、勃勃雄心而弄得哑口无言。
面对赵括此刻的目中无人,赵奢做出决定,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,让他能够暗自醒觉,同时也不至于伤了他的面子。可惜赵括此刻正被虚名蒙蔽了双眼,哪里能够看得到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呢?于是赵奢决定,让自己的妻子,即赵括的母亲前去规劝他。一直以来,赵括之母都以生了赵括这样一个绝世奇才而自豪,不想自己的夫家竟然对其不满,遂问起缘由。
赵奢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打仗,是生死攸关的事情,赵括只是在兵书上看过,到论述战争胜负、兵者策略之时,赵括自然是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,但如果说到实际战争中的那些生死相抗、血火相溶、动静相制、真伪相见以及用兵的深浅进退、攻防成败,则赵括就远远不足了。如果赵国用他,则必须要有一个足以辅佐他的人,但是这种人哪里去找呢?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,虽是我赵家的不幸,却是我赵国的万幸,为人父母者,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。”
赵括之母虽然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