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了起来,组成了朱允炆的‘削藩办’。”
大明位面
洪武年间
朱元璋皱眉回忆道:
“黄子澄?不就是那个殿试时候回答不上来自己多大的第一名?”
“咱记得好像把他从改为探花了。”
朱标也开口说道:“这个方孝孺,父皇也曾向儿臣推荐过,说他是品行中正的人才,嘱咐儿臣可以用到老。”
朱元璋眉头皱的更深了,这么看来那个齐泰也多半是个读书人。
“削藩就削藩,可用这么几个读书人能成什么事儿?”
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知道吗?”
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:
“削藩这件事情本没有对错,”
“成功了那就叫顺利实现中央集权。”
“失败了就是各路藩王亲君侧,皇帝轮流做,明天到我家。”
“然后成为历史书上的反面教材。”
“熟读史书的建文团队显然不想成为历史书上的笑柄。”
“于是整个团队关起门来坐而论道,友好交流了几天几夜。”
“讨论到底是采用汉朝那样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慢削藩,还是快刀斩乱麻,成就史书上写的那样的丰功伟绩。”
“要知道,大明朝的藩王,因为朱元璋疼爱自己的儿子,吃喝拉撒都有朝廷供养。”
“削藩肯定是越快越划算。”
“读书人清苦惯了,见不得钱被浪费,往往看不到大局。”
“其实只要削藩最后成功,藩王拿去的钱就在于朝廷什么时候收回而已。”
“就算是不采用汉朝的做法也是宜缓不宜急。”
“而仓促决定削藩,看似省去了很多钱,却失去了很多先发优势。”
“就比如失去了舆论造势的时间。”
“削藩不造势,就如同喝豆浆不加糖,吃饺子不蘸醋。”
“不把藩王的名声搞臭,不激起百姓心中的怒火,百姓对削藩的做法就很难有同理心。”
“毕竟削藩不削藩是你皇家自己的事儿,天下只要还是朱家的,皇帝谁来做和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”
“要是打了舆论战,等到火候到了,民怨四起,朱允炆再做出为难的样子,半推半就的削了藩,还能落个大义灭亲的历史好评。藩王们如果不想直接造反也不好做出太大的动作。”
大明位面
洪武年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