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林朝阳不在乎这个,给《纽约客》写专栏可不赚钱,既然戈特利布都不千了,他实在没有写下去的必要。
他不写专栏了,蒂娜·布朗很难受,以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现在在美国的影响力,《纽约客》的损失恐怕要以千万美元计算。
除了蒂娜·布朗,林朝阳不写专栏,难受的还有朱迪斯·琼斯,她还盼着林朝阳写个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为她创造点业绩呢。
所以这些天来朱迪斯·琼斯一个劲儿的打电话劝林朝阳,这个「2」说什么也得写啊,不写专栏了没关系,可以直接出版嘛,美国的读者们可都盼看你的书呢。
为了让林朝阳回心转意,她还特地给林朝阳寄了些杂志,都是这几个月来各路媒体和文化界人士对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评价。
英国作家皮特·梅尔在《大西洋月刊》上发文说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与其说是一部饮食作品,不如说是林朝阳给食物写的情书一一动人,睿智,令人无法抗拒。
上个月的《出版商周刊》有一期发表了这样的评述:
与美国现代烹饪业的斗转星移不同,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继承了文化与历史的底蕴。
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一书中,林朝阳如同虔诚的信徒,将饮食之道融于历史、自然和人文,用优雅、别致的文字表达对饮食与烹饪最初始的信奉。
「写不写专栏对你而言并不重要,写多了那种文章,人们很容易把你跟美食作家混为一谈,这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林,你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家,写出能够名留文学史的伟大作家,对你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。」
芦安·瓦尔特还怕林朝阳分心呢,巴不得他不写专栏,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新的创作当中。
两句彩虹屁之后,他又说道:「你现在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近了,今年你会被提名的。」
「如果你说我能得奖,我可能会更高兴点。」林朝阳玩笑倒。
芦安·瓦尔特苦笑,「你这个要求太高了,林,做人别那么贪心!」
以兰登书屋的实力,找个为林朝阳背书、提名的推荐人轻而易举,但诺贝尔文学奖每年的推荐候选人多达一两千人,提名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步。
「开个玩笑而已。得奖这种事,影响因素太多,还是别奢望了。」
「不能这么说。以你的实力,得奖的概率还是很大的,关键你年轻啊!」
林朝阳:—
芦安·瓦尔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