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,作家最多可以收入可以收获1500美元,而这已经是《纽约客》撰稿作家们的最高稿费标准了。
而这样的文章,每月最多可以发表4篇,也就是6000美元。
对于为《纽约客》这样全球顶级的文艺杂志供稿的作家而言,着实有些可怜。
不过,历来名气大的杂志,在稿费方面向来都是吝啬的。
人家杂志自有名气,籍籍无名的作者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,那是作者的荣幸,这样的杂志从来不缺优质的作者和稿件。
当年金庸执掌的《明报》如此,《纽约客》亦然。
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,如果有幸为《纽约客》供稿,那么作品出版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难度。
如果他的作品能够固定出现在《纽约客》的版面上,甚至是成为专栏作家,那么他已经站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的顶端,
有如此强大的名气加成,谁还会在乎发表稿费这样的蝇头小利?
「林,我们把专栏时间延长点怎么样?」
罗伯特·戈特利布提出了建议。
「延长?」
「没错。你的专栏如此受欢迎,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,把它打造成了我们《纽约客》的招牌!
这样对你也有好处,可以进一步提升你在美国的名气。」
罗伯特·戈特利布的语气中充满了蛊惑的味道,当初他和林朝阳说的是专栏先做一季看看效果,如今一看效果如此突出,他自然不想放过林朝阳这个金笔头。
可林朝阳却没这个心思,他又不缺钱,给《纽约客》写专栏也是因为当初被戈特利布和琼斯几人联合劝说,有心宣传一波中国的饮食文化。
专栏这种东西,对于作家而言等于是绑了一道锁,他摸鱼都摸的不自由。
每每玩的正开心的时候,突然想起下周(明天)的稿子还没写,顿感悲从中来,心如死灰,人生无望。
更何况,他手里还有一部长篇要写,实在不想浪费这个精力。
想到这里,林朝阳笑哈哈的说道:「罗伯特,别开玩笑了,我可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。
你也应该明白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这样的专栏文章每一篇都是多年的积累,我不可能永远这样输出。」
闻言,电话中的罗伯特·戈特利布沉默了下来,大好的心情瞬间败坏,
他语气中带着恳求,问道: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